党的十九大指出,迫切需要发挥供应链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质量、效率提升的重要作用,培育新增长点、新动能,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本文紧跟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新趋势,以集团仓储物流体系为切入点,分析总结了当前中国移动供应链管理面临的瓶颈问题,提出以数据为手段推动物流体系能力提升的关键举措,助力实现降本增效。
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正在当前经济实践中呈现出来,具有代表性的有新零售、智能制造等,技术驱动、需求驱动成为新经济的生产基础。客户需求普遍呈现出个性化、定制化的特点,传统供应链所依赖的推式生产已不能快速、高效地满足客户,从而让企业丧失竞争力。由于经济环境、客户需求的变化,传统供应链正面临挑战。新技术的驱动让数字供应链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数字供应链是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平台模型。它可以获取并最大程度地利用不同来源的实时数据。通过把供应链关注的焦点转移至前端客户,实现供应链“向前飞跃”的转变。如图1所示。
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期,强化供应链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供应链管理以物流管理为中心,强调集成化的思路。目前,中国移动全网物流体系持续向扁平化演进,采购部门规划两级集中物流体系,从而使管理更集中、架构更扁平,推动物流体系转型升级。数据是连通各部门的载体,物流体系掌握了物资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然而采购部门目前对数据的使用主要停留在日常业务的统计、通报层面,尚未形成完整的数据收集→分析→决策与流程优化的应用机制。当前中国移动亟须构建供应链领域的数据分析能力,以数据应用优化决策、改进部门协同。
中国移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由全公司供应链管理水平、部门协同能力、库存管理策略制定及工程管理精细化程度等多方面原因造成。具体分析如下:
目前,中国移动大区实体管控物资品类仅覆盖7类、40种型号,省公司通用库产品一般仅覆盖光缆馈线、光猫、机顶盒等产品,随着省公司需求标准化的推进,通用库未来仍有较大拓展空间。此外,尚未建立标准化通用产品拓展机制,导致针对一采物资、二采物资与自采物资,难以有效识别是否适合拓展为通用库物资。
垂直化的需求提报管理存在灵活性差、提报效率低的问题。需求部门在指定时间提报需求,需要流经地市需求部门、地市采购部门、省采购部门审批,导致需求传递周期长。为保证自身物资供给,需求部门刻意放大需求预测量,造成需求准确性差。需求信息审批流转时间长使得物流部门难以有效获取前端需求信息,备货陷于被动,影响有效备货作业,备货协同能力差,最终造成物资供应周期长。
目前,各省积极建设通用库,用以加强项目间的物资共享,并通过提前储备物资提升供应效率。但由于缺少科学备货策略的指导,爆仓情况时有发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前端需求不准确,需求部门提交的需求预测普遍偏高,采购部门“按方抓药”,容易产生高于实际需求的库存体量;库存大进大出,采购部门对库存的备货缺乏计划性、批次性,通常按照月度需求补货,造成大进大出;仓库濒临爆仓,部分物资(如光缆)体积庞大,在大进大出的模式下容易产生爆仓,影响其他物资的正常入库。
采购物流部门、工建部门未将施工单位暂存点纳入系统接口范围,暂存点出入库数据不透明,物资在库外的真实使用情况不清晰,末端环节存在物资呆滞风险。此外,暂存点出入库普遍采用手工台账,准确率低,日常监控、盘查难度大。制作物料平衡表过程中,监理单位根据暂存点的手工台账确定施工队领用量,没有系统数据的支撑。
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下,中国移动应尝试以物流体系物资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为基础,推动仓储物流能力提升。
在计划环节,将前端物资计划数据、后端物资领用数据相统一,作为推进物资标准化的基础;在需求环节,把握需求是驱动仓储物流作业的根本动力,构建扁平化的需求管理平台,用以打通前端需求数据,实现“向前飞跃”;在库存环节,平衡供应能力和库存水平两项关键因素,以库存数据为判断标准,选择合理的策略建设通用库;在使用环节,通过系统对接,覆盖暂存点的物资管理,获取暂存点数据,并予以监控和预警通报,保证物资在末端节点的流动性。
物资标准化是通用库建设的基础,是提高物资通用性、控制库存呆滞风险的关键。通用库的扩大有赖于标准化的推进,要想拓展通用库物资、提高物资供应效率,首先需要推进物资标准化。推进物资标准化的关键举措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拓展通用库物资目录。基于前端计划数据及后端使用数据,挖掘拓展通用库物资。采购阶段,根据需求部门的需求预测、申购数据,实时分析物资需求形势,抓取需求量大、提报次数多的物资纳入通用库,防范物资技术淘汰风险;使用阶段,根据业务部门实时申领数据及供应商供应评估等数据,随时调整物资的管理等级,移除通用库内流动性差的物资,对供应风险及时预警。
二是建立通用库物资拓展的闭环管理机制。从集采结果下达至物资使用环节形成通用库的闭环管理,省采购部结合地市需求部门计划环节和使用环节的提报,对数据进行物料使用数据分析,提出物资标准化及通用库物资目录调整建议,不断滚动推进物资标准化,逐步减少个性化需求、推广标准化需求,如图2所示。
需求是驱动仓储物流作业的根本动力,需求“向前飞跃”,本质上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体现,目的是及时感知需求、管理需求和匹配需求。
需求一点连接。构建扁平化的需求管理平台,直连需求部门,打通前端需求数据,集中受理需求计划和物资申领需求。通过需求服务统一平台,打破固定周期的提报方式,实现需求计划随时提报受理。供应链系统将物资信息电商化展示,系统集成项目预算管理、份额校验、库存提示等功能。需求部门在统一平台进行电商化、购物车式点选物资,只需关注物资需求,无需关注物资分类,如图3所示。
统一数据语言。由于集采不断更新、不同产品采购经理物料描述不同、采购供应商不断变化等,使得物料编码不断发生变化。采购部门按照集采结果不断更新物料语言,需求部门按照物资使用习惯提交物料需求,两者不能有效对接。因而,迫切需要基于需求服务平台,形成统一的数据语言,使跨部门沟通更简洁、更清晰。
结合实时需求和历史数据,驱动用户服务升级,提高用户服务感知,主要包括:支持产品搜索,从而实现标准化分类,便于需求部门查找需求编码;细化型号,横向统一各部门物料语言,纵向保持物料描述稳定;支持物流管理,根据集采结果滚动更新;根据供应商不同,生成不同物料编码;需求沟通对接,供需双方通过稳定的物料语言,使跨部门需求沟通更简洁、更清晰。
审核与处理。需求提交集中处理后,先从物料信息是否准确、需求决策是否符合标准化物资要求、是否在工程预算范围内等方面进行需求审核,审核不通过进行退回处理,审核通过的需求分为寻源采购、订单下达、库存领用三种方式进行处理,如图4所示。
构建新型需求预测机制。新型需求预测机制的构建用以识别、校正前端需求。需求计划阶段采集全流程各环节数据及变动信息,使用阶段收集领用各环节数据信息,实现领用与需求计划相关联,进行执行监控,并以此为基础绘制用户需求特征肖像,将需求预测与管理模式升级到大数据时代,如图5所示。
库存策略的制定是库存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也是通用库运行的内核,原有“大进大出”的粗放型管理已经不适应高效率、低成本的管理要求,未来需要与工建协同,形成“小批量、多批次”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建立库存模型。常用的库存模型主要有定量补货模型和定期货补模型两种。定量补货模型一般以库存数据为判断标准,通过监控库存水平是否低于补货点确定补货时间。当库存水平降至补货点时,按照设定的补货量下达补货订单,维持库存周转,如图6所示。以下为定量补货模型的基本定义:
安全库存=0.25×月度需求量(上月实际领用量)
补货点=安全库存+补货提前期内的需求预测量
补货量=经济运输批量(未考虑订单成本)
定期补货模型与需求计划相承接,通过选择合理的策略建设通用库,保障通用库高效、稳定地供应,如图7所示。
制作库存策略模拟仿真工具。以2017年3月~2018年4月福建公司的实际领用数据为基础,对库存策略进行模拟,得出库存策略模拟结果,以模拟结果为依据,建议采用补货点补货策略或半月度定期补货策略,模拟结果如图8所示。
规范领用是末端物资安全的重要保障,通过小批量、高频次的领用,避免大批量领用对通用库运行的冲击,避免末端环节的物资积压。
仓储、现场物料一体化管理,可以保障物资在末端节点的流动性。申领未使用物资进行退库操作,监理公司查验完工项目时,参考仓库、暂存点出库领料表、余料信息,将余料退回至地市库或暂存点。同时,对物资申领起到监控和预警通报的作用,防止需求部门需求申购行为弄虚作假,对物资进行多领和空领,从而考核需求计划的制定,提升需求预测准确性,继而也避免了施工现场物资堆积的状况,规避物资在库外空置的风险。
加强物资出库后的使用管理,是实现通用物资体系健康运转的重要环节。通过信息系统覆盖暂存点的物资管理,可以有效确保末端库存物资使用的真实性,避免需求预测偏离度指标失真,降低末端库存风险。
中国移动仓储物流体系正处在服务能力转型升级的进程中,数据驱动将为物流体系“转模式、调结构、降库存、提效率”提供强大助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上一篇: 铁路货运仓储物流发展现状及发展
下一篇: RFID技术用于仓储物流系统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