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中小企业中有60%以上无法获得1年~3年的中长期贷款,而56%的中小企业将贷款作为获得融资的主要途径。而中小企业的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9%,这种畸形的局面使得占比99%的中小企业只能获得全国总贷款数量的20%。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小,但是需要审批快、利率低,否则错过商机,对中小企业来说就失去了融资的意义,另外,由于中小企业利润空间有限,无法承担过高的融资成本。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刚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供应链金融是近年来供应链管理领域与金融领域发展的新方向,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早在2016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倡导大力推动工业企业融资机制创新,明确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融资,建立应收账款交易机制,解决大企业拖欠中小微企业资金问题。该政策旨在推动大企业和政府采购主体积极确认应收账款,帮助中小企业供应商融资。
供应链金融的主要业务形态有应收账款融资、预付款融资、存货融资和信用融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研究中心调研的数据显示,供应链金融服务企业开展了各种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但业务发展情况各不相同。通过对调研企业已开展的业务模式进行统计,开展应收账款融资的企业最多,如表1所示。
根据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专家估算,我国的存货总量在100万亿元左右,而全国各类型存货融资量的年度发生额在5万亿~8万亿元之间,由此可见,我国存货融资率极低,存货融资的市场缺口巨大。
因此,急需发展存货质押融资业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本文将全面阐述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风险,并探讨如何运用科技手段赋能仓单数字信用与风控建设,助力仓储企业存货融资业务的发展。
存货融资业务模式,也叫动产质押融资模式,是指借款企业将存货质押给银行作为担保,并将质押物交给第三方仓储企业进行保管,从而获得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保管质押物的企业一般为第三方仓储企业,具有合法保管动产的资格,并能够对动产的价值进行评估,出具评估证明。具体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由融资企业将可以抵押的产品存入仓储企业的金融仓(融通仓),然后以仓单作为凭据,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通常情况下,该仓储企业是与金融机构长期合作的企业,金融机构授权金融仓对该批产品进行价值评估,并出具评估证明,金融机构以评估的价值,给融资企业放款,放款额度一般小于商品评估的价值。
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中,存货的范围主要包括煤矿、钢材、粮油、有色金属、药品、零售批发建材、家电等十几个行业。主要原因是这些行业的存货价值相对稳定、变现能力强、流通性较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会对开展质押贷款业务的存货/动产进行种类划分,筛选一定时间内比较稳定的产品参与质押贷款业务。虽然该模式下,存货由第三方仓储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管理,风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但该融资模式依然存在固有的风险。
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前提是银行愿意授信,所以银行需评估第三方仓储企业的信用。影响该风险水平的因素包括:第三方仓储企业的专业水平、与银行的合作历史、企业的违约赔偿实力等。
融资企业一般都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往往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信息化程度低。第三方仓储企业为其担保,风险巨大。影响该风险水平的因素包括企业信用状况、财务状况和发展前景等。
第三方仓储企业作为被委托方,主要负责监管质押物,向银行汇报质押物的情况,听从银行指挥进行货物出入库操作,影响该风险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第三方仓储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水平、操作的规范性等,比如存货监管的规范性、出入库流程的规范性等。
在存货质押贷款业务中,需要防止仓单造假、重复质押等问题的出现,以及银行人员内外勾结的质押物非真实价值评估等。
由于存货质押贷款业务是以仓单作为抵押,前提条件是存货的价值稳定。但是市场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市场环境的变化会导致货物价格的变化,从而导致质押物价值不稳定,引起抵押风险。影响该风险的因素包括:质押物的可流通性、变现能力、价值是否稳定、是否易于保存等。
区块链技术也叫分布式账本技术,是一种互联网数据库技术,其最大的特点是去中心化、公开透明,且每个参与主体均可以进行数据记录并上传数据库。区块链技术包含多方共识技术、分布式账本技术、智能合约技术等。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系统,可以将供应链金融的各家企业、金融机构和银行连接起来。
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能实现物与物的连接,能够让物体主动发出信息,并反映其位置、状态等,所以在仓库的智能监管方面必不可少。
信用是存货融资的基础,区块链是信任技术、连接技术与生态技术,有助于实现数字信任,连接交易各方并快速形成互信。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账本记录的可追溯性和操纵性,将上下游公司的实际交易背景及相关数据整合到供应链中,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满足监管审计要求,实现交易行为透明化。同时,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能够为企业进行增信,从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针对第三方仓储企业和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可以通过区块链分布式记账技术,实现多方互信。将第三方仓储企业/融资企业的交易主体、交易数据、货物数据、运营日报等各维度数据上链,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字信用的分布式记账,且该数据不可篡改,实现贸易链的真实性、透明性、可溯源性,有助于构建“物信合一”的数字信用,如图2所示。
(1)针对仓储企业的运营风险,可以通过加强可视化监管来降低融资风险。银行可以联合仓储企业,对存放质押物的金融仓实施智能化改造。利用RFID、光栅、摄像头、称重秤、智能托盘等一系列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货物入库、在库、出库的信息,生成哈希值上传至区块链网络,形成可转让、可追溯、可监控、可信的“电子仓单”。同时,可以利用智能合约功能,设定只有在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才能执行某些约定,比如可以设置存货入库的条件,仓单能作为抵押的条件,仓单所有权变更的条件,等等。从而防止仓储企业违规操作,并且可以完成货物所有权的自动转移。如图3所示。
通过智能合约的应用,可以完善仓库准入标准化、存货监管标准化、仓单流转标准化,实现存货(仓单)融资的准入、作业与流转规范。
(2)针对违规操作风险,通过区块链技术,以及统一仓单登记平台,完成物理仓单数据上链,实现实时确权,从而防止虚假仓单、重复抵押等情况的发生,如图4所示。同时,为了防止质押物非真实价值评估的情况出现,可以增加AI摄像头、数量测量仪、扫描仪、飞行器成像仪等,实现货物重量评估、质量评估,甄别中空、夹带等现象。
(1)针对质押物的价值波动风险,在具体业务操作流程上,货主企业申请融资后,借款方、银行方、仓库方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各自职责。货物价格波动较大,跌破银行方核价警戒线时,银行方要求借款方进行跌价补货或追加保证金。
(2)针对质押物可流通性、变现能力不确定性问题,可以将电子化仓单对接第三方B2B贸易平台,实现货物的实时估值和快速处置。
总之,存货融资的发展需要科技的赋能,借助各种科技手段,可以从重建仓单数字信用、强化仓单智能风控、加速可流转仓单体系的建设入手。
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人、货、仓”的全方位感知,加速仓储货物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借助大数据技术,融合物流、商流、信息流,实现贸易链的真实性、透明性、可追溯性;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监管数据的分布式记账,利用分布式账本的不可篡改的特点,提升电子仓单的信用水平,加速数字信用构建。
基于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围绕存货融资的风险因素,逐步探索和创新解决方案,实现从被动接收向主动管理转变、从事后追踪向事先预防的转变,自动预警、智能巡检,助力存货高效、安全、可信的质押融资。
对于仓库内部实施智能化监管,例如仓库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刷脸、定位等技术实时跟踪,存储的货物可以通过智能摄像头、电子围栏、温湿度传感器、数量测量仪、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实现全方位监管,叉车、托盘、车辆等工具可以通过定位系统实现位置监控,防止滥用。
基于全面的数字信用体系与智能风控机制,可实现仓单融资全流程可视化、数字化、标准化监管,通过推动存货仓单化、仓单电子化,健全存货融资服务机制。未来,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将体现在对供应链的全链条构建能力上,由于存货的物理属性,容易监管和获取,存货融资将会是供应链金融中的核心环节。
当然,存货质押融资过程中,除了以上的风险因素需要我们克服之外,还客观存在一些风险,比如法律风险、市场风险等,这些统称为系统性风险。这些风险除了受到宏观环境、经济环境以及法律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到行业参与企业和人员的综合素质影响,依靠技术手段是无法完全规避的,还需要随着国家的法律完善、市场的发展、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逐渐减少,存货融资要得到大力发展,还需要参与各方的共同努力。
上一篇: 王少华:仓储企业的智慧化数字化之路
下一篇: 浅谈我国仓储型物流企业发展方向